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国内愉拍国内精品少妇/奇米影视亚洲狠狠色/午夜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新聞資訊 創新型環境綜合治理服務商,致力于成為環保技術服務業的領跑者

首 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公司動態行業新聞

系列報道②:追蹤產品碳足跡

fb0c207056888715a4a13f56a923408.png

當前,碳足跡愈來愈成為生態環境領域的“熱詞”。“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作為熱搜詞頻頻引來關注。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的《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制定發布產品碳足跡量化要求通則等國家標準,加快制定發布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加強產品碳足跡核算能力建設。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告訴《環境經濟》,《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恰逢其時,這對出海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在市場競爭中可以被公平對待。碳數據最重要的就是數據的真實性,通過碳足跡管理體系,企業能夠明明白白、實實在在地提供較為完整、準確、可靠且覆蓋全產業鏈的產品碳足跡背景數據,有助于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圍追堵截,“碳壁壘”不斷出現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等產品迎來飛速發展,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新三樣”。日前,多地2024年前三個季度的進出口數據“出爐”,凸顯“新三樣”外貿新動能。

例如,太原海關發布了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前11個月,山西省鋰離子蓄電池、光伏產品、電動汽車“新三樣”產品出口額32.3億元,同比增長207.3%。

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開始面臨來自西方的“圍追堵截”。施懿宸告訴記者,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是一項創新政策,通過對進口商品的隱含碳排放征稅,確保歐盟內部商品與進口商品在碳成本上可以公平競爭,防止“碳泄漏”。

不僅如此,ISSB(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于2023年6月份發布了兩則新規,分別是《關于可持續發展相關財務信息披露的一般要求》和《氣候相關披露》,具體針對上市及非上市公司ESG報告中根據GHG Protocol測定并披露的絕對總溫室氣體排放,即企業范圍一、范圍二和范圍三的排放。

范圍一關注企業自身生產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范圍二則聚焦企業購買的能源所導致的間接排放,而范圍三則要求企業披露與外部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相關的所有排放,也就是企業整個價值鏈上的排放。

和范圍一、范圍二相比,范圍三披露信息的層面更加全面,計算過程也更為復雜,不僅需要了解和量化原材料的采購和生產過程,還需要考慮廢棄物處理、商品運輸、客戶使用產品等多個方面的影響。

“范圍三對碳足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金融屬性,是投資標的。”施懿宸告訴記者,簡單的財報邏輯是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及凈利潤等關鍵指標,企業在關注可持續發展中,需要建立上下游的碳足跡。

施懿宸坦言,當前,為有效應對新型綠色貿易壁壘,構建我國特色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尤為關鍵,實現與國際接軌迫在眉睫。

深耕碳足跡領域多年,參與起草、主筆多項碳足跡政策的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認證六處部長王宏濤也深有感觸。王宏濤告訴《環境經濟》,當前,國際貿易“碳壁壘”不斷出現,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可以幫助國內企業在以我為主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競爭力,推動產業鏈綠色升級,破除“碳壁壘”,保證外貿穩定。

“在產業轉型方面,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可以帶動企業調整優化產品工藝與產品結構,促使產業鏈向低碳轉型。對于綠色消費,為消費者提供產品碳排放信息,使其優先購買低碳產品,倒逼企業減排,促進綠色低碳消費理念踐行。”王宏濤說。

政策加持,建設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不斷加深,我國政策密集發布,目前碳足跡工作提升到了新高度,相關政策進一步強調了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對目標、任務分工更細化。

2021年,《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探索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此后,一系列政策部署明確了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這標志著碳足跡管理正式進入國家“雙碳”目標、美麗中國建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戰略政策體系。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建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建立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豐富產品碳足跡應用場景、推動碳足跡國際銜接互認等五方面重點工作。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任務要求。

2024年5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這是當前和今后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任務的總施工圖。”王宏濤說。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構建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

同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明確到2025年,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批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相關標準和產品碳足跡標準出臺實施,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關計量、統計、監測能力得到提升,為“十五五”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了《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準編制指南》。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頂層政策文件,均提出要建立國家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王宏濤告訴記者,立足國情、面向國際,建立統一規范的碳足跡管理體系,既是踐行國家“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積極參與全球碳定價和氣候治理,助力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多措并舉,邁過幾道坎

王宏濤介紹,當前,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有“兩大基石”和“三項制度”。

兩大基石是指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和碳足跡因子數據庫,前者將解決碳足跡“怎么算”的問題,后者將解決碳足跡“算得出”的問題。

三大制度是指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分級管理制度與碳足跡信息披露制度。碳標識認證制度將確保產品碳足跡“算得準”,分級管理制度促進產品碳足跡“往下減”,信息披露制度將幫助利益相關方實現碳足跡信息“受監督”。同時,國際銜接的主要任務將解決“能互認”的問題。

“盡管我國在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不過,開展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仍存在幾道坎。”王宏濤直言不諱。

標準不一致。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碳足跡核算標準方面存在差異,碳足跡數據難以直接比較和互認。這增加了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的復雜性和難度。

數據庫不統一。碳足跡因子數據庫的建設需要收集、整理和更新大量的數據,而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數據收集和處理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數據庫難以統一。這影響了碳足跡核算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技術和方法迭代更新快。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碳足跡核算方法的不斷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需要不斷更新和升級。這要求相關機構和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技術能力,以適應技術和方法的快速變化。

企業參與度不高。部分企業對碳足跡管理體系的認識不足,缺乏參與碳足跡核算和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影響了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推廣和應用效果。

政策激勵不足。現有政策對企業開展碳足跡管理的激勵機制不夠完善,企業開展這項工作的積極性不高。例如,企業在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碳足跡管理后,如果沒有相應的政策獎勵,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企業很難長期堅持下去。

對于如何進一步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王宏濤憑借多年的調研、實踐、研究給出了他的答案。

夯實工作基礎。在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指導下,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協會和企業加快制定基礎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運輸等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組織相關部門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編制工作指引》,引導團標、行標、國標有效銜接、協同發力。加快研究發布重點領域產品碳足跡因子,特別是電力、煤炭、油氣等基礎能源和交通運輸等領域通用碳足跡因子研究,鼓勵企業開展碳足跡核算,形成具有國際公信力的碳數據基礎。

開展先行先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適時開展碳足跡綜合試點,探索打通重點產品碳足跡管理工作“全鏈條”的可行路徑,總結有效破解碳足跡工作難點堵點的先進經驗。進一步發揮各方積極性,推動地方和重點行業開展或參與碳足跡標準起草,探索碳足跡認證和分級管理工作,豐富碳足跡應用領域場景,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碳足跡管理體系。

加大制度供給。加快推進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分級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建設。分階段分步驟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分級管理體系,引導企業主動降低產品碳足跡。促進產品碳足跡與政府綠色采購、碳排放權交易、ESG和可持續信息披露、綠色金融等領域有機銜接,協同推進碳減排。

加強宣傳交流。加大碳足跡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碳足跡管理體系的認識和了解。通過政策解讀、專業培訓和技術服務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支持和幫助。利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場合,廣泛宣傳我國產品碳足跡實踐和優秀實踐,講好中國故事,這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碳足跡管理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我國在國際碳足跡領域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推動國際互認。加強與國際碳足跡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碳足跡核算標準、數據庫和評價認證機制的國際互認。通過國際互認,提高我國碳足跡數據的國際公信力和可比性,為參與全球碳定價和氣候治理提供有力支撐。這將有助于我國在國際碳足跡領域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國際支持。

三方統籌,企業做好碳足跡管理

“雙碳”目標提出后,很多企業開始意識到碳足跡的重要性,但還是感覺有點摸不著頭腦,尤其一些三級、四級供應商更認為這項工作距離自己很遠。

隨著一項項政策的發布,碳足跡成為一道行業企業必須解、最難解的“數學題”。

“當前,企業做好產品碳足跡管理至關重要。”王宏濤表示,首當其沖的是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企業應加強對碳足跡核算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企業自身的核算能力,可以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學習等方式培養人才。同時,企業應加大對碳足跡管理與核算的技術研發,研發適合企業自身情況的管理方式和技術路徑。

當然,研究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王宏濤說:“企業應積極跟蹤國際相關‘碳壁壘’政策,并參與國家和地方政策的制定,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協會等渠道,向政府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要求,推動政策進一步完善。同時,企業應關注國際國內政策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碳足跡管理策略。”

“不止如此,企業要建立完善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在王宏濤看來,企業應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加強對供應鏈的管理,可以要求供應商提供相關數據,并共同制定減排策略。同時,企業應加強對下游客戶的管理,向客戶提供產品碳足跡信息,引導客戶進行綠色消費,逐漸打造綠色低碳的供應鏈體系。

那么,如何評判一個企業碳足跡管理水平呢?“批卷人”的角色至關重要。ESG從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三個維度出發,評估并展現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各種表現。

施懿宸表示,將碳足跡管理與ESG工作進行有效關聯,是企業增強市場認可度和競爭力、更好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有效途徑。高質量的ESG報告要避免夸大正面效果以及弱化負面影響,防止“漂綠”行為,它的數據必須是真實準確的,并且要和財務信息掛鉤。

與此同時,王宏濤告訴記者,企業也可以從碳足跡核算的準確性、減排策略的有效性、供應鏈管理的完善性等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在碳足跡核算的準確性方面,可以評估核算方法的科學性、數據的準確性等指標;在減排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可以評估減排措施的實施效果、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等指標;在供應鏈管理的完善性方面,可以評估供應商管理的有效性、供應鏈協同工作的效果等指標。

“通過對上述各項指標進行量化評價,實現對企業碳足跡管理水平的量化評價。”王宏濤說。